中国楼市存在泡沫,需要调控已成为全民共识。但议论归议论,自1998年房改以来,官产学媒掌握话语权的各色人等在房地产领域已形成了水泼不进的利益联盟,宏观调控,价值规律,社会责任统统失灵。所谓“百姓口小,有公议不能自致于上”,怨声载道中,过去10年内国内楼市有条不紊地按照一线暴涨,二线缓涨,轮番上涨的规则“天天向上”。
新近的调控组合拳据说很强大——先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定调,接着二套房贷首付和90平方米以上首套房贷的首付提高,随后是暂定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但客观地看,这种从提高购买成本入手的调控手段仍不治本,两三个月后,如缺乏其他手段跟进,各地楼市很可能故态复萌。特别是在一线城市如北京,房价“五环三万,六环两万”已属病入膏肓,至于“燕郊一万”则是无比荒唐,几乎只剩下崩盘一条路。不过即使楼市崩盘,对宏观经济影响也有限,风险也可控制,坚持做好结构调整和风险防范,能有效舒缓未来的震荡。
之所以说调控仍不治本,理由有三:一者,新政只对购买三套及以上住房的购房者才有实质影响,这对于目前“散户推动型”的末端行情而言,缺乏实际意义,不妨碍将来出现“冲顶”并最终出现泡沫破裂;二者,2010年大致17%~18%的总信贷增长计划,仍高于名义GDP增速的预测高值,全年货币政策仍宽松,流动性支持短期资产价格稳定;三者,即使是传闻的交易税,暴利税,考虑到首批执行房产税的城市不多,且预计政府会设定较大免税范围,实际影响也将远远小于目前预期。
最根本的是政策目标是控制房价过快上涨,而不是打压市场。当前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中,仍有1/4来自土地出让收入,如不改变中央,地方两级分税比例,仅靠信贷政策调整,仍无可能形成对基层行政单位具备“激励相容”意义的政策安排,更遑论在政府,民众,开发商之间形成协调博弈的理想局面。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必被将到来的“楼市崩盘”吓得六神无主,毕竟我国楼市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未到“大得不能倒”的地步。一是从企业盈利看,去年全国开发商一共实现利润几千亿元,大致相当于央企利润而已;二是我国个人房贷余额不过4.7万亿元,而居民储蓄余额则有60万亿元,按揭贷款不良率均值也不过0.3%~0.6%,劣化风险很小;三是开发贷款和购房贷款两项合计占银行贷款的比例不过20%,且商业银行已有审核贷,提高超额抵押比例等有效措施。在目前住房自有比95%的前提下,房地产领域zengliang 信贷的风险可控,只要政府继续做好风险预警工作,化解潜在的,局部的金融风险并不难做到。
总之,就楼市现状而言,不仅不宜过高估计新政影响力,还要重视政策“留一手”(增税,加费)的问题,密切注意楼市可能的“死猫跳”(短暂反弹)。就政府而言,更合理的做法,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拿出实际举措,只有实体经济吸引力增强了,热钱才能被分流疏导,宏观经济增长才谈得上健康,和谐与可持续。 |